2019iResearch“热点聚焦”话题一览
2019iResearch“热点聚焦”话题一览
2019年iResearch“热点聚焦”栏目共发布了关于14个话题的讨论,为便于大家查阅参考,我们将所有期次汇总于此。
可点击话题下每篇文章的具体篇名查看该话题完整内容。也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热点聚焦”栏目内容。
生态语言学
导语
在人类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下,生态学视角不仅融入了现有学科的研究思维中,还孕育了许多全新的研究领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语言学融合了生态学和语言学,通过关注语言生态以及语言和自然及社会生态的关系,旨在揭示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语言学者的社会和自然担当。本期的热点聚焦节选了黄国文教授的《关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断想》和何伟教授、魏榕博士的《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两篇文章,将对生态语言学的学科溯源、发展路径和学科属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向上滑动启阅)
黄国文:语言与生态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活和生存的问题。生态语言学研究者会面临很多学术挑战,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Think and act ecolinguistically”(思,以生态语言学为本;行,以生态语言学为道。),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和一行一动,我们的研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和谐和更加美好!
何伟、魏榕:生态语言学不是“单一学科”(a discipline),而是一种“超学科性学科”(trans-discipline),其本质属性为超学科性。作为一门超学科性学科,生态语言学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目前主要体现在教育、翻译、文学批评、环保以及国际关系等五个领域。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
导语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期热点聚焦节选三篇文章,关注我国高校中的“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
(向上滑动启阅)
丁超: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必备的语言能力和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也受到国家特别的重视,迎来了一个重新布局、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潘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第四大人口大国,东盟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不断推进,中国与印尼在“五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为更好地实现“五通”,尤其是民心相通,我们应学习与研究印尼的语言文化。但我国当前的印尼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亟待解决。对此,本文给出了建议。
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
导语
当今活跃在社会科学中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方的语言、文学、文化和哲学等学科里脱颖而出的新领域、新方向。它突破语言学孤立、片面、抽象和静止的“句子”(sentence)界限,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一连串句子的“语篇”(text,口头的或书面的),并加以“语境”(context)作为阐释工具,以探索语篇中语言现象的结构关系、功能意义和语境联系。近年来,话语分析对语言构建现实、语言施展权力的发掘与批判,引起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关注,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向上滑动启阅)
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兴起的学术思潮、模式和平台。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是文化话语研究的一分子,也是它的具体文化实践。前者与后者共生共建,推动话语研究乃至交际学朝着促进人类文化和谐繁荣的方向发展。
施旭:为消解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服务人类文化多元和谐发展,文化话语研究一方面研发、倡导话语学、传播学的文化创新战略,另一方面实践话语传播研究的不同文化模式,为当代中国话语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框架。
网络话语研究
导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升级,人类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沟通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互联网进一步促进一种超越地球物理空间的网络空间的形成。网络作为未来社会的神经系统,使得人类在娱乐、物质、文化、健康等各个层面的活动悄然发生变化,给社会业态和社会伦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基于地球物理空间语言/话语实践的理论能否解释网络交际空间的人类行为呢?本期热点聚焦“网络话语研究”应运而生,旨在从宏观、微观和中观略览相关研究,分别涉及网络中的不礼貌与道德准则、指示语与建议言语行为以及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安全等话题,后续将集中关注网络话语研究的具体方面以飨读者。
(向上滑动启阅)
谢朝群: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n enthusiastic shift to the moral dimension of (im)politeness, acknowledging the vital role of morality in (im)politeness (meta)theorizing and recognizing, to some extent or in a sense, the view that “politeness or impoliteness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matter of morality and ethics”.
毛延生:网络话语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分析网络语境中语言使用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借鉴相关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原则、基本研究方法和语言规范观来构建网络话语研究的学科体系。
袁周敏:语言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积淀中最稳定、最持久的符号系统,它不仅是一切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本身的组成元素。
结构方程模型多组群分析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的应用
导语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即SEM)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它综合了因子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手段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它们的不足。这种统计方法可以使研究者对某一理论模型进行假设检验,通过考察该模型与实证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来判断理论模型的优劣,进而对模型做出修正或取舍。该统计手段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九十年代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行为科学中广泛使用。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二语习得领域经常使用这种统计方法。
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研究设计越来越复杂,SEM统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这一趋势,多组群分析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使研究者考察某个具体样本的数据与模型是否拟合,比如性别变量产生的男生样本和女生样本、时间变量产生的第一次测量样本、第二次测量样本、第三次测量样本等。这里的性别、时间等变量被称为调节变量(moderated variable),正是它们把数据分成了更具有某一特质的组别。这时,必须使用多组分析来检验研究者所提出的假设模型在不同特质群体样本间是否等同,或者说是否具有稳定性。
(向上滑动启阅)
马蓉: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论证词汇学习是一个由动机调控的、系统的、循环的过程,对动机在词汇学习的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3个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彭剑娥:跨组不变性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经验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增强,理想自我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则减弱。
刘凤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群体中,“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的效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热点聚焦 | 结构方程模型多组群分析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研究新进展:辩证研究的本质特点与应用
导语
“辩证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它既不同于纯粹的理解范式,例如民族志研究、叙事研究;又不完全是实验条件下的干预范式。它在真实环境中,通过多次迭代循环,追求理论-实践-阐释的同步优化。与辩证研究最为相似的是行动研究。但两者间有本质差异。本期热点聚焦关注“产出导向法”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第1节“辩证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比较”属于理论探讨,侧重说明辩证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异同,以此阐述辨证研究的本质特点。其余3节都是围绕“产出导向法”开展的辩证研究案例,以展现该范式的实施过程,同时说明产出导向法“理论-实践-阐释”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发展轨迹。辩证研究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期待更多研究者参与其中,推动该范式的发展与应用。
(向上滑动启阅)
文秋芳:DR和AR虽然有系统差异,但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合不同人、解决不同的问题。研究某个具体问题,采用AR更恰当;研究系统问题,选择DR效果会更好。
孙曙光:本文针对TSCA课中环节优化进行了两轮辩证研究,完善了课中实施阶段的操作步骤,并提出了各步骤中教师从隐性到显性的递进式引导策略。
毕争:笔者以文秋芳(2017)提出的“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为理论起点,先深入学习该理论框架的内容,然后将其应用于研究实践,在检验理论框架合理性的同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上使用POA教学材料的步骤是什么?第二,教师如何通过POA教学材料的使用,协同培养学生的各种关键能力?
邱琳:本阶段促成设计突破了“形式多样化”的局限,教师以“产出场景制导理论”为指导,巧妙变化目的、场合、对象、话题四要素,匹配与之相符的促成,帮助学生实现产出内容多样性。实证数据显示:从“形式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两个维度定义的“促成多样性”原则更科学、更全面,有效提高了学生多样化产出的能力。
热点聚焦 | “产出导向法”研究新进展:辩证研究的本质特点与应用
翻译忠实的迷与思
(向上滑动启阅)
周领顺:即使原文的意义也分为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而语用意义势必涉及人(比如作者和人物角色等使用者)的因素,这样就使翻译成了译者的目的性、选择性的活动,并最终演绎为人的问题。或者打个比方说,“忠实”问题实际反映了翻译之“法理”与人(译者)之“情理”之间的矛盾,若仅限于单维并作意义解读式地看待“忠实”,难免会终隔一层。因此,层次化分析,必定是走出“忠实”迷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崔启亮:二十一世纪后,世界范围内以翻译、本地化、内容写作为核心的语言服务行业已经形成并且迅速发展,非文学翻译(也称“应用型翻译”)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主流,语言服务企业以翻译项目团队翻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个体译者成为翻译项目团队的一个成员。在这样的翻译环境下,从语言服务企业翻译项目管理视角,探讨应用型翻译的忠实问题,更能反映翻译忠实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龙明慧:代表翻译“当是”的“忠实”标准和代表翻译“能是”的各种现实翻译之间并不需要一种等同的关系。现实与理想往往会有出入,因此现实中存在大量各种各样“不忠实”的翻译也是完全合理的。但同时,“不忠实”本身也预设了“忠实” 的存在,“不忠实”的翻译必然是以“忠实”的翻译为参照的。正因为“忠实”设定了翻译的常态,才使现实中各种或多或少偏离“忠实”的翻译具有了特别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不管现实的翻译如何多样化,“忠实”永远是翻译的“本”,是翻译得以区别、独立于其他范畴的最为典型的依据,始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冯全功:忠实翻译观已成为国内译者与翻译研究者的集体无意识,甚至到了言翻译必谈忠实的地步。但很多学者对忠实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解构派声称忠实翻译观已经过时,维护派则认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始终是第一标准。本文围绕学界对忠实的争议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系统功能视域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导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这一观点催生了社会符号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使语言学从本体研究向多模态符号系统研究扩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多模态话语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其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在不断完善。本期第一位专家将阐释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模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及其运作机制;第二位专家将提出分析正面价值观多模态建构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如何将人文道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向上滑动启阅)
张德禄:基于以往相关研究的不足,我们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多模态话语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如何建立一个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语境理论?(2)如何对非语言符号的系统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3)如何把以话语生成过程为基础提出的四个层次与在语言学基础上提出的四个层次之间关系理清,并基于此构建一个将系统和功能综合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模式?在回答以上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全新的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
冯德正:本文指出,将人文道德教育融入英语课程不仅能够推动外语教育发展,而且对在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融入人文道德教育,在新时代全面提高学生人文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反思
导语
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外语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存在师资准备不足、教材适合度不高等情况。虽然高校英语教材市场上以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命名的教材很多,但很多教材目标学习者定位不够明确,或者没有真正跳出通用英语或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阐述对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的认识,为高校的教材编写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向上滑动启阅)
蔡基刚:真正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不仅和以通用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材要有区别,也应和传统的注重专业词汇和专业概念讲解与翻译的专业英语要求有区别。为此,我们提出ESP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1. 满足学习者特殊需求原则(而不是所有英语学习者)。2. 强调技能和语类知识原则(而不是专业内容)。3. 体现练习真实性原则(而不是单词语法练习)。
高原:学术英语的教材建设是个系统化工程,应着力于学术英语课程的体系化建设,明确学术英语课程之间的层次感,区分基础学术英语能力和更高层次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细化不同类型的学术英语能力,并注重不同类型学术英语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
张清:学术英语的核心是“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学术英语能力、对材料信息的汲取和理解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这些能力培养的任务决定“选材原则是体现该专业的语言结构和语篇体裁的特点,而非一定要追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该领域里的听、说、读、写等交流技能而非学科内容的掌握”。
再议中国文学外译研究
导语
文学译介一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经由翻译为世界读者所知悉,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展现国家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国内外在中国文学英译方面的研究显著增多,涉及范围广泛,研究方法众多,亟待系统化的梳理。王颖冲博士的《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推出的。作为研究之研究,它旨在探讨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现有成果与研究空白。在这里,我们邀请了王颖冲、孙会军、高方、张汨、林嘉新五位学者再议中国文学外译的话题,同时提纲挈领地对本书进行了评述,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核心议题。
(向上滑动启阅)
王颖冲: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管是“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走出去”(Going Global):它显示了源语社会的一种意愿和主动性,但打通渠道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局限于自行翻译和本地出版。
孙会军: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
高方:《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一书在探索中国文学外译研究方面具有学理价值,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现实的参照意义。本书所涉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是针对文学英译的,但是对译入其他语种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读者或能从本书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中有更多发现。
张汨:一本好的学术专著应该既具备扎实的学术积淀,又能够对后续研究有所启发,王颖冲博士的《中文小说英译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全书从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概况、作家和作品研究、译者研究、译介过程研究以及传播与接受研究等五个方面,扫描了鲁迅作品、老舍作品、《红楼梦》、葛浩文译作、杨宪益和戴乃迭译作等个案,为我们呈现了当前中文小说英译研究的整体脉络。
林嘉新:《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从源头上反思现当代中文小说译介与传播现状,借助一手史料与数据,史论结合地归纳其译介与传播模式与路径,对译介活动中的作家、作品、译者、译介过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性探索,旨在总结对外翻译实践的运作规律。该书是近年来中国文学外译研究领域的力作之一,其研究视角独特新颖,理论分析逻辑分明,史料例证详实有力。
新媒体话语研究
导语
新媒体多理解为数字化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话语则指向该类数字化平台上的语言实践,其主要的内容产生者与服务者均是用户,从而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多模态呈现、草根话语的兴起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消解等特征在新媒体话语上表现尤为明显,由此形成的大众文化与传统的殿堂文化看似对立,实则是话语实践的不同表述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同时内嵌于每个言说主体,这也就为新媒体话语研究带来无尽的活力。
(向上滑动启阅)
吴东英:本世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使人们依托网络新媒体进行交流成为主要趋势,使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在信息及感情方面的联系变得非常便利,对传统的人际沟通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张结根:微信公众号语境下实施关注指令言语行为的话语比传统话语的媒体系统简单,但有其彼此关联的话语特征。微信公众号关注指令行为可以从意义关系和空间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
袁周敏:Users’ identities on the Sina Microblog draw on their prototypes,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cultural traces from previous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The Sina Microblog identity is mediated both by displayed friends and distant audiences. Therefore, the user, the displayed friends and the distant audiences triangulate to mould and portray their online identity in the Sina Microblog.
生态女性主义三人谈
导语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当前批评界的热词之一,在得到追捧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个伞状术语包容了太多层面的内容,既有相当不同的概念分支,又有差异很大的实践方式,而在其发生理论旅行时,又被置入了中西跨文化对话过程中。韦清琦的《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推出的。解读这本书,首先便要厘清他在书写范围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界定,否则很难避免圆凿方枘式的误读。在这里,韦清琦教授用三言两语给出了一个概要,此外我们也请了另外两位专家胡志红教授和华媛媛教授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自己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见解作为参照,希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核心话语。
(向上滑动启阅)
韦清琦: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并非一个“顾名思义”的概念,即其研究与实践不仅仅关注环境与女性的关系。交叠与同构合力打通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视野,也使得女性主义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博大与开放。
胡志红:《生态女性主义》一著既系统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又传授了运用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经验,并具有跨文明意识。也就是,韦清琦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审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与此同时,还简析了中国道家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之间的暗合。有鉴于此,我认为,该著可作为生态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一种入门教材或手册,对初学者尤为实用。
华媛媛:韦清琦教授长期默默耕耘,多年所思所感竟集结而成颇为厚重的《生态女性主义》,这份执着确实令人敬佩。姑且不论此书的丰富内容,该书的两大思路,让我深受启发:一是新的理论视角“交叠性视角”的阐发;一是跨文化语境的运用,借鉴中国传统思想,把莫言作为批评案例,为西方理论的本土化运用提供了阐发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
(向上滑动启阅)
屈文生:翻译史是一门交叉学科。交叉意味着学科间的知识交流、不同学科术语的移植、理论的集成、研究思路与方法的采用、交叉有可能孕育出更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蓝红军: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意识的增强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史识观、翻译理论、研究问题和史学方法等方面意识的增强。
袁丽梅:全球史视角对译史研究的指导意义首先取决于研究对象是否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或能否作为另一全球性现象的组成部分,在案例考察上则比较适用于存在多种文化因素交织、关联的个案。
包雨苗:我们无需将微观和宏观的研究方法或是个体现象的研究与群体现象的研究视为“背道而驰”的对立取向,以局部、微小或“异类”的个案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视野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不断的切换,仍可回答具有宏观旨趣的研究问题。
学科英语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方法
导语
学科英语是高等教育中各学科所用英语的表述及背后的知识体系,是组织不同学科知识的英语变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学科英语研究对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推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热点聚焦节选深圳大学彭宣维教授的《学科英语研究——高水平英语教育问题与对策述要》(2019)、厦门大学杨信彰教授的《学科语篇研究的若干问题》(2019)和北京科技大学何中清副教授的《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数学语篇中的衔接特征》(2018)等三篇论文中的部分内容,从学科英语研究的缘起、概念的内涵、研究方法的选取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供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参考。
(向上滑动启阅)
彭宣维:我们以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学科门类为出发点,从议题和大致表达特点的角度,确立13个总体研究领域:哲学英语、经济学英语、法学英语、管理学英语、理学英语、工学英语、军事学英语、教育学英语、农学英语、历史学英语、文学艺术英语、医学英语、以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英语。不同学科门类及其包含的各个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科英语研究进行学科门类之间及其内部特点的深入对比:先研制13个学科领域的语料库,做比较描述,给予总体归纳与相应解释,继而系统梳理具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语言项目。
杨信彰:Hyland将学术语篇的研究归纳为三大类:语篇的角度(包括语类分析、语料库分析和多模态分析)、语境的角度(如科学社会学、社会历史的视角)和批评的视角(如批评性话语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学科的语篇特征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证性的量化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很有必要。
何中清:笔者在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探讨了数学科技语篇中的衔接特征。研究发现,在衔接手段的总体分布上,分布最广的是指称和词汇衔接;在衔接手段的实现形式上,指称中的定冠词the和比较指称,以及词汇衔接中的重复词汇的使用都比较广泛,突出了数学科技语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衔接距离上,直接衔接纽带在数学科技论文中的使用要多于非直接衔接纽带,这使得数学科技语篇中句子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凑。